浙江紹興稽中遺址發現越國大型建築基址

中國國家文物局12日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佈浙江紹興稽中遺址、江蘇鹽城鹽業考古、河南開封北宋東京城景龍門遺址、江蘇淮安城市考古等4項考古最新進展。其中,浙江紹興稽中遺址首次在紹興古城內確認存在戰國時期越國的大型建築基址。
據瞭解,戰國時期遺存包括1組大型建築基址和1眼水井。建築基址分佈在東西長約48米、南北寬約36米的範圍內,可觀察到兩種不同的基礎構築形式:一是由方形立柱、長方形墊板及墊板下圓木組成;一是由多條圓木橫縱間隔疊壓的筏狀基礎。水井爲木壁,直徑0.82米。
浙江省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李龍彬在會上介紹,浙江紹興稽中遺址首次在紹興古城內確認存在戰國時期越國的大型建築基址。碳十四測年顯示,相關遺存距今約2500年,實證了文獻記載的勾踐建都歷史,是越國都城考古的重大發現。該重大發現解決了古城內無越國時期遺存的一大遺憾,爲探尋越國都城提供了重要線索。
李龍彬表示,浙江紹興稽中遺址首次在紹興地區發現兩漢高等級官署建築,出土「會稽」「山陰」「如律令禮」等墨書文字,與會稽郡山陰縣密切相關,是兩漢郡縣考古的重要發現,對研究會稽郡的郡域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發掘確定,無論是戰國時期越國建築還是漢代建築,均採用了地下木構基礎與地上臺基相結合的建築形式,體現了溼地環境下越國傳統幹欄式建築與中原臺基式建築文明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古代建築考古的重大發現。」李龍彬說。
他表示,浙江紹興稽中遺址地層堆積深厚、出土遺物豐富,建築基址密集,延用時間較長,各時期建築等級頗高,是古代紹興長期作爲中國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區域中心的重要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