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AI學術力量崛起 北大連續三年全球第一

高校是人工智能基礎研究與技術突破的創新策源地,其科研成果和人才儲備直接影響國家在全球AI競爭中的話語權。人工智能競爭力報告分析全球高校人工智能研究能力表示,近五年來,以北大、清華、浙大為代表的AI領域中國頂尖高校排名逐年提升,從「追趕者」逐步蛻變為「領跑者」;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復旦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新起之秀不斷躋身前十,形成「北清浙領銜,多校並舉」的格局,打破了美國及歐洲國家在AI前沿技術領域的長期壟斷,越來越多中國高校成為人工智能探索的技術高地。
報告分析細分研究領域顯示,中國高校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以及綜合人工智能三個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優勢,前十名中均有5至7所中國高校上榜,中科大、哈工大、港中大、中山大學等高校儘管在總體排名中表現並不突出,但在特定研究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在機器學習領域,僅有北大、清華兩所中國高校上榜前十;在認知推理、機器人學、多智能體系統以及模擬仿真等研究分支,中國僅有少數高校上榜全球前五十,仍有較大的探索和進步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高校AI學術力量集體崛起的進程中,北京大學自2022年來連續三年蟬聯高校成果發表量與AI指數榜單全球第一,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一般AI研究領域也包攬第一。自2020年朱松純教授歸國並出任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以來,北京大學智能學科走上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開展「有組織科研」,與面向原創性的「自由式探索」相結合;建成縱向貫通學研產、橫向實現大交叉的創新聯合體;打造「本博貫通」、科研能力培養前置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這些青年人才已成為中國AI前沿創新的生力軍,以「通班」、「通計劃」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也將為中國智能學科的長足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