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有危機意識也要罵嗎?

良辰/自由撰稿人
當政府依據科學預測作出超前部署,最終災害未至,我們不是應該慶幸嗎?試想若暴雨突襲,參加畢業典禮的小學生豈非身陷險境?部分家長因停課影響畢業禮而抱怨,這種反應是否短視?難道我們寧願政府臨陣磨槍,也不願其防患未然?
面對「丹娜絲」可能帶來的極端天氣,政府果斷選擇「超前部署」,這難道不是負責任的表現?天文台最初預測單日降雨量或達390毫米,若成真將是香港有記錄以來第五大暴雨。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提前一天宣布停課,讓家長和學校有充足時間準備,這難道不比2016年「紅雨」時學生被困學校的狼狽場面更人性化?
部分人指責政府「過度反應」,但試問:若政府按兵不動,暴雨卻如期而至,導致學童在上下學途中遭遇危險,屆時誰來承擔責任?難道我們要等到災難發生才來追究?這豈不是本末倒置?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指出,熱帶氣旋殘餘雨帶分佈極不均勻,預測難度極高。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更以「煲水」作喻:水沸時氣泡位置無法預測。在這種科學限制下,天文台仍5次發「黃雨」、3次轉「紅雨」,堅持根據實時數據調整警告,這種專業態度不值得肯定嗎?
有人要求天文台「一直發放紅雨警告」,但這豈非違背科學精神?若為迎合輿論而偏離數據,長遠損害的將是預警系統的公信力。我們是要一個講真話的科學機構,還是一個投其所好的氣象服務?
特區政府「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以學生安全為首要考量,決定提前停課。畢業典禮固然重要,但與學童生命安全相比,孰輕孰重?若暴雨真的來襲,導致學童發生意外,屆時再隆重的畢業禮又有何意義?
更何況,今年停課時多數學校已開始放假,影響範圍有限。相較於可能發生的危險,這點不便難道不能體諒?我們常說「孩子是社會的未來」,但當政府真正以行動保護這「未來」時,為何反而招致批評?
此次應對中,政府動員渠務署、路政署、民政處等多部門待命,展現「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這種寧可「十防九空」的態度,不正是市民最需要的安全感來源嗎?若因一次預測偏差就否定整個預警機制,未來極端天氣來臨時,誰還敢果斷決策?
全球每一個城市,都幾乎面臨極端天氣日益頻繁的威脅。與其事後抱怨,不如理性看待預警機制的必要性。政府的超前部署或許不完美,但比起麻木不仁,這難道不是更值得肯定的負責任態度?
下次極端天氣來臨時,我們是希望政府畏首畏尾,還是勇於擔當?這個問題,值得每位市民深思。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