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規管 車數設限非常合理

良辰/自由撰稿人

香港的交通問題,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每天上下班高峰時段,馬路上車龍蜿蜒,喇叭聲此起彼伏,市民被困在車廂內動彈不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這種「塞車之痛」,難道還需要再多解釋嗎?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提出規管網約車並對車輛數目設限,難道不是合情合理的舉措?
香港地少人多,路面資源本就緊張。根據運輸署的數據,香港每日的點對點交通服務乘客量約為88萬人次,其中網約車佔19萬人次。如果政府不對網約車數量設限,任由其無序增長,香港的道路還能承受嗎?難道我們要等到交通徹底癱瘓,才來後悔當初沒有及早規管?
看看其他城市的教訓:上海、紐約等大城市曾因網約車數量激增,導致路面嚴重擠塞,最終不得不暫停發放新牌照。香港的道路承載能力有限,若不設限,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
昨日規管網約車立法框架出爐後,便旋即有一批人質疑政府規管網約車是「偏袒的士業界」。但事實上,政府的建議正是為了讓網約車與的士在良性競爭下共存。的士可以街上自由接客,使用專屬的士站;網約車則提供預約服務,滿足不同乘客需求。這難道不是更合理的交通生態?
如果網約車數量無上限,市場必然會陷入惡性競爭。割喉式減價、司機收入驟降……這些問題最終受害的還是乘客。政府設限,正是為了避免這種「內卷」現象。難道我們希望看到司機為了生計,不惜超時工作、疲勞駕駛,最終釀成交通事故?
猶記得早前個別的士業界人士聲稱,政府若發放網約車牌照,就應以500萬港元回購的士牌照。這種說法,合理嗎?的士牌照本就是經營權,牌主多年來享有專營利益,早已回本有餘。如今市場環境變化,業界理應自負盈虧,而非要求納稅人「埋單」。難道的士業界可以永遠躺在特權上,拒絕任何競爭?的士業界與其抗拒改革,不如思考如何提升服務。規管網約車的建議框架終於出爐,正是倒逼行業進步的契機。世界各地經驗證明,的士與網約車可以並存,關鍵在於業界是否願意與時俱進。
還是那一句,我們可以鬧政府,但不能無理取鬧。網約車規管是大勢所趨,車數設限更是基於香港實際情況的合理選擇。與其盲目反對,不如理性討論如何在規管下優化服務,讓市民真正受益。
香港的交通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了,網約車合法化更已經延誤多時了,我們還要繼續內耗嗎?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