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規管網約車有助推動的士業改革

翊君/時事評論員

香港特區政府近日向立法會提交規管網約車的立法建議,標誌着這一新興出行模式即將納入規管,回應了市民對多元化出行的期待。在科技重塑交通生態的今天,這場監管革新不僅是行業規範之需,更是推動公共交通體系迭代的契機,更為傳統的士行業的大改革揭開序幕。
此次立法建議的核心在於建立覆蓋平台、司機、車輛的全鏈條監管框架。平台方面,要求香港註冊、設立辦事處、具備運營經驗及資本實力,並需繳納牌照費及車程征費,從源頭確保企業責任與財政可持續性。司機資質審核則設置年齡、駕駛年資、無犯罪記錄等硬性門檻,配合五年有效期的考核制度,既保障從業者基本素質,又通過續期機制動態調整隊伍。車輛管理更顯審慎:七年車齡限制、強制商用車保險、年度驗車及個人名義登記,直指私家車非法營運的安全隱患。尤為關鍵的是總量控制機制,政府將根據道路承載力、公共交通生態平衡等因素動態調整發牌數量,避免無序競爭引發交通擁堵與市場惡性循環。
當網約車即將實現合規化時,傳統的士行業仍存在拒載、繞路、車況老舊等問題。更值得警惕的是,面對網約車競爭,部分從業者非但未反思服務出現問題,反而將營收下降歸咎於「不公平競爭」,多次宣稱罷駛甚至要求政府回購「的士牌」,這種怨天尤人的心態恰恰暴露了行業轉型的落後,難怪部分市民表示「支持的士司機的對面」。
未來交通市場的競爭,本質是服務品質與運營效率的較量。的士行業可借鑑網約車平台的數字化管理經驗,實現智能「接單」、服務評價系統;通過車型升級、支付便利化、增加無障礙設施等舉措提升用戶體驗。唯有主動求變,才能在競爭中重塑行業價值。香港的士行業若繼續固守「牌照壟斷」思維,終將在服務效率與用戶體驗的雙重擠壓下失去市場地位。
當政策為新興業態劃定發展軌道時,傳統行業更需審視自身定位。是固守陳規被時代淘汰,還是破繭重生引領變革?答案不言自明。香港立法規管網約車,是科技浪潮下政府治理能力的集中展現。這場交通領域的監管革新,終將推動香港公共交通體系向更安全、高效、多元的方向演進,而能否抓住歷史機遇,則取決於每個從業者的選擇。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