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南京照相館》在香港上畫

王靜/文化工作者
《南京照相館》的劇本是根據一段真實歷史改編而成,故事以1938年南京市發現日軍屠殺中國軍民的慘劇,劇情講述一群生活於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館避難,被迫幫助侵華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主角意外沖印出了記錄日軍屠城罪證的照片,於是謀劃將罪證運送出去南京,這些照片成為了日後證明日軍屠殺南京軍民的證據。這個故事的確曾在1938年南京一家華東照相館發生過,當時日軍軍官來到照相館沖晒,學徒羅瑾發現底片拍下日軍的暴行,將照片裝訂成冊計劃運出南京,後來愛國青年吳旋接力守護16張珍貴影像,才有了南京大屠殺案「京字第一號證據」,也成為戰後審判日本戰犯谷壽夫的鐵證。
雖然《南京照相館》是一套電影,但這影視作品反映的就是中國軍民在抗戰歲月中的慘痛經歷。《南京照相館》就是以藝術力量穿透歲月,以電影手法將這段民族血淚史向觀眾展現出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是當代愛國歷史教育不可多得的精神教材。
電影在內地甫一公映便引發觀影熱潮,票房飆升的盛況背後,是國人對民族記憶的集體回望與情感釋放。
然而,香港觀眾翹首期盼,院線正式上映卻需等到8月28日。時差雖存,熱情難抑,部分港人已選擇北上「先睹為快」。此舉不僅是對佳作的追尋,更是緊貼神州文化脈搏、感受時代精神律動的主動擁抱。對港青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娛樂節目,更是跨越地域、直抵心靈的歷史對話與國情體悟。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北上親炙這份熾熱,讓個人情感與民族記憶同頻共振。
《南京照相館》預計在本月能在香港院線上映,遲來的上畫更需精心鋪陳。片商與各界應摒棄「上映即任務完成」的「交功課」思維,極需策劃聲勢浩大的宣傳攻勢。線上線下聯動,深入校園社區,揭示影片承載的厚重歷史與不朽精神。這不僅是商業放映,更是香港社會一堂生動的「全民歷史課」。
《南京照相館》以光影重塑民族記憶的豐碑。它提醒我們,歷史的真相與民族的氣節,永遠值得被凝視、被傳承。讓港人明白不僅是看電影,更是對共同歷史根脈的確認。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