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I專家由中返美 暗示美國電網之差將致AI競賽徹底失利

參加完中國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帶領團隊返美的人工智能(AI)專家馬睿(Rui Ma)陷入了一陣沉默。
她的腦子裡,仍然閃現着在中國人工智能中心看到的畫面,「無論我們走到哪裡,人們都將電力供應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但這一幕,對美國的AI研究人員而言,卻近乎天方夜譚。在美國,AI需求的激增,迎頭撞上了脆弱不堪的電網狀況。
據美國《財富》雜誌14日報道,作為投資諮詢公司Tech Buzz China的創始人,今年7月,馬睿帶領團隊實地考察了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情況。
她告訴《財富》,儘管自己並非能源專家,但在參加了諸多會議並與眾多業內人士交流後,得出了一個足以讓硅谷不寒而慄的結論:在中國,為數據中心提供充足電力,已無需多言。
「在中國,這被視為一個已解決的問題,」她在社媒平台X分享見聞時提到,「這與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美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多地與數據中心電力消耗和電網限制的爭論聯繫在一起。」
《財富》指出,馬睿的這番話,似乎意味着她認為「競賽或許已經結束了」。
數據中心是AI產業的發展基石,其建設規模直接決定AI發展速度,其中的利害關係自然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麥肯錫公司預測,在2025至2030年間,全球企業需向新建設的數據中心投入6.7萬億美元,才能跟上AI發展的需求。
而美國的電網現狀顯然難以支撐這一投入。德勤的一項行業調查顯示,電網壓力已成為美國數據中心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
長期追蹤中國能源發展狀況的中國電力專家大衛·菲什曼(David Fishman)向《財富》表示,在中國,電力根本不成問題。平均而言,中國每年新增的電力需求比德國全年的用電量都要多。農村地區廣泛鋪設了屋頂太陽能設施,部分省份的光伏供電量可與整個印度相匹敵。
「美國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無法與中國有效競爭,」他說,「所以,美國的政策制定者現在更希望中國繼續扮演競爭對手的角色,而不是更進一步。」
中國的電力優勢並非偶然,而是數十年戰略布局的結果。菲什曼解釋道,中國在電力行業的發電、輸電、新一代核能等各個環節,都進行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設與持續投資,讓全國電力的備用裕量始終保持在80%至100%,這意味着其實際供電能力至少是需求的兩倍。
如此充足的儲備,也讓中國將AI數據中心視作消化多餘電力的幫手,而非電網負擔。
「這樣的電力儲備在美國是難以想象的。」菲什曼表示,美國區域電網的備用裕量通常只有15%,極端天氣時甚至更低,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等州常因用電高峰發布電網預警,根本沒有餘量來承接AI基礎設施帶來的額外負荷。
菲什曼進一步指出,即便未來AI用電需求的增速,快到可再生能源項目都難以跟上,中國仍可以啟用閒置的燃煤電廠來填補缺口,同時推進更多可持續能源項目的建設。他說,「這雖然不是最優選擇,但完全可行」。
相比之下,美國若要新增發電能力,不僅需面對長達數年的審批流程,還會遭遇地方民眾反對、市場規則混亂等多重阻礙,往往陷入被動。
在菲什曼看來,這種差距的根源,在於兩國治理模式的本質不同。
他向美媒分析道,中國的能源規劃由長期技術官僚政策主導,在投資前就明確市場規則。而且,政府也會提前向戰略領域分配資金,以確保在需要時具備相應能力。這保證了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是在為預期需求進行提前布局,而非被動應對需求。
而美國的大規模基建項目嚴重依賴私人投資,而且投資者往往追求3至5年的短期回報,這與需要數十年才能建成並盈利的電力項目完全不匹配。如果沒有公共資金降低長期投資風險,美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根本無從構建面向未來的電網。
菲什曼無奈表示,資本的短期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美國能源基建的滯後。他坦言,「他們(中國)就是奔着大滿貫去的,而美國隊最多只能上壘。」
更重要的是,中國對能源的態度更務實,在將可再生能源視為經濟與戰略層面「剛需」的同時,並不像美國部分群體那樣將煤炭視為「邪惡象徵」一概否定,而僅將其視為一種「過時」的能源。
菲什曼認為,這種務實導向讓政策制定者能聚焦效率與結果,避免陷入無意義的政治紛爭。而美國在能源議題上的分歧,常常讓基建項目停滯不前。
對菲什曼來說,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美國在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融資方式上不做出徹底轉變,中國的領先優勢只會進一步擴大。
「未來幾年,這種能力差距只會變得更加明顯,並且不斷擴大。」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