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烽火歲月 共築家國未來

梁明逸/文化人
在香港這座繁華都市的脈搏中,歷史的記憶從未褪色。近日,隨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一系列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活動的展開,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再次被生動地呈現在大眾面前,不僅讓歷史得以銘記,更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像近日一段在網上熱傳的短片《香江迴響:「一個兵」的烽火穿越》,以極其貼地的敘事策略,成功將宏大歷史轉化為一般市民可感可知的集體記憶。影片巧妙運用在地元素,如半島酒店、滙豐銅獅等標誌場景,讓歷史不再是遙遠的教科書章節,而是發生在街巷之間的鮮活故事。透過角色扮演與科技視覺的融合,既保留歷史的莊重感,又賦予其當代傳播的親和力,真正做到不是說教,而是共情。
尤其值得稱許的是,短片以「時空對話」作為情感紐帶,讓抗戰老兵與現代香港人並肩回望,既彰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傳,亦輕柔卻有力地喚起身份認同。這種敘事不僅是歷史教育,更是一場文化儀式,將抗戰記憶融入城市肌理,讓愛國情懷自然生長於市民日常。可謂是以創新視聽語言完成了一場深刻而動人的公民教育。
與此同時,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府駐港機構、解放軍駐港部隊以及香港各界代表近日先後在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園、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等抗戰遺趾進行瞻仰祭掃,當中更不乏年輕師生的參與,這不僅體現了香港社會對歷史的尊重,更展現了年輕一代對家國情懷的認同和傳承。他們在這裡感受歷史的厚重,體會先烈的不屈精神,這種情感的共鳴,比任何知識灌輸都來得更加深刻和持久,也正是愛國教育最寶貴的財富。它讓我們明白,愛國不僅僅是一種口號,更是一種行動,一種責任,一種擔當。
特區政府推出的多元紀念教育活動,無疑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歷史、感受愛國精神的平台。從博物館的展覽到電影放映,從講座到互動體驗,這些活動以立體、深層的方式,讓抗戰記憶走進大眾視野,讓愛國精神在香江紮根生長。正確認識歷史並非沉溺於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鑑,警醒未來,珍惜和平,奮發向前。
只有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只有心繫家國,才能共築輝煌。我們期待特區政府今後能夠持之以恆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讓愛國精神在香港社會蔚然成風。同時,也希望每一位香港市民都能夠從自身做起,將愛國情懷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為香港的繁榮穩定、為國家的富強,為民族的振興貢獻力量。
(本文不代表《今日正言》立場。如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