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言專題】中國關鍵詞:滾動待命

早前我國神舟二十號飛船疑似被太空微小碎片撞擊,導致原定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計劃受阻。當部分人猜想中國三名航天員會不會出現美國太空人「被困太空站」九個月的時候,中國已迅速做出反應,這背後靠的是什麼呢?就是「滾動待命」的太空救援方案!
太空碎片,是太空垃圾的一種,即使是那些小於一毫米的微小碎片,也能對空間站及飛船造成極大損害,就像神出鬼沒的「太空刺客」,極難被有效監測。神舟二十號就遭遇了這樣的情況,返回艙舷窗玻璃出現細微裂痕,不滿足安全返回條件。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原則,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對載人飛船進行全面仿真分析和試驗,還就返回計劃進行安全評估,各系統嚴格按流程測試。這一系列操作,就像給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上了一道道「保險鎖」。
中國載人飛船發射採用「滾動待命」模式,當一艘飛船升空,另一艘就預留在發射場待命,具備8.5日的應急發射能力。就拿現在的天宮空間站來說,「三艙三船」的結構,再加上滾動備份狀態,讓空間站具備了空前強大的應急響應能力。地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二十二號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火箭已完成總裝測試,處於應急值班狀態,可在幾天內實施無人發射,自動對接空間站。這種「打一備一、滾動備份」的模式,原來自神舟十二號起就一直堅持,每一艘在軌太空船都有下一艘作為應急「救援船」隨時待發。這是不是充分體現了中國航天科技的周全考慮和強大實力呢?
再對比一下美國的情況,2024年夏天,美國兩名太空人乘坐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前往國際太空站,原定8天測試任務,卻因飛船推進系統問題,兩人在太空站滯留超9個月,直到2025年3月才改乘「龍」飛船返回。和中國迅速有效的太空救援方案相比,美國在這方面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滾動待命」模式,不僅展現了卓越的航天科技實力,更凸顯了對航天員生命的高度重視。在太空這樣充滿未知和危險的環境中,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中國通過完善的救援方案和強大的應變能力,為航天員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這背後,是中國強大綜合國力的展現。航天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而能夠迅速制定並執行有效的太空救援方案,更說明中國在應對突發情況時有著出色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相信在未來,中國的太空救援方案會不斷完善,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